一个人完全没有必要警戒、隐瞒、力求引人注目、感到紧张、言行谨慎、压抑或抑制。
可是现实中的爱情,往往充满抱怨、自私、多疑、占有欲,错误的操作,以及让人心碎的分手。
为什么会这样?如何避免误区?且看下文。
01、什么样的爱,容易导致分手?
情感专家认为,人带着未被原生家庭(自己出生的家庭)满足的情感需求,进入新的关系中——无论是恋爱、家庭还是其他关系。这如何表现在恋爱中呢?
(1)、单方需求过多。
情感专家指出,过于缺爱的人会只顾索求,而没有付出的意识。
比方说,可能剥夺对方的私人空间,刺探对方的所有秘密,禁止对方与所有异性相处,要求随时关注和听命自己,甚至“自主命题”考验对方,还自以为那是爱。
这种爱的话,爱是爱了,但这分明会让对方喘不过气来,无论他多么爱你。
(2)、迷恋,失去自我。
原生家庭里过于服从的个体,更容易失去自我。在恋爱中,会把过多的注意力倾注在对方身上,严重缺乏自我意识。这容易导致一味退让,委曲求全,自己把自己感动哭了。
高频率的注意,却容易使对方感到独立性受到威胁,压力山大。
这种注意力失衡,对自身心理健康也有不利的影响。比方说,让你变得偏执。
(3)、把依赖当做爱。
由于过度缺爱,或者缺乏判断力,有的人择偶是欠考虑的,不管对方是否真心,也不听旁人怎样劝阻,只要一时对自己好就行了,结果被人骗了。
分手之后,要么陷入焦虑型依恋,自欺欺人地觉得对方还爱着自己,要么心灰意冷,悲伤欲绝。
这种寻求安全感的行为反使自己不安全。其实很简单,爱就是爱,不爱就是不爱。
02、如何改变爱的方式?
幸运的是,这种境况原本是可以被改变的。人的大脑有极强的可塑性。人只需要鼓起勇气,重新抉择。
(1)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。
恋爱双方都是有需求的。女生渴望被哄,被爱。男生也渴望被尊重,被崇拜,被给予。
为什么不反过来考虑满足对方需求呢?要知道,对方付出的能力未必有那么强,而你自己付出的能力不容小觑。
即使撒娇也可以适度点,迂回点,见好就收不是?何不撒了娇还让他觉得你体贴?
(2)、回归自我。
从本质上说,恋爱关系不但是一场交换,还是一场博弈。聪明的你为什么喜欢他?因为他的某些因素对你有利。
为什么不狠狠塑造自己,让自己始终像雨后枝头的青苹果一样新鲜呢?
当你某天满血归来,从容自信,你还会患得患失吗?到时候患得患失的必定是他。记住了,这可是规律。
(3)、用推理取代幻想。
为什么要猜疑,把主观想象的事情当做真的?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。结果要么追问,要么“自主命题”考验他,把事情弄得一团糟。
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说过:“现在的侦探坐着就能用心理学方法想出案情。”
为什么不学学逻辑学,读读阿加莎的书呢?求助心理咨询师不也可以?
03、对这段感情,你可以做些什么?
前面说的比较抽象,结合你的案例,你可以做些什么呢?聪明的你,可以做的事情很多。且看分解。
(1)、停止诉说,停止追问。
经过一年多的交往,你该说的应该都说过了,你男朋友该听的也听熟了。他知道你的想法,你的需求。
问题是,他未说出口的需求,你能满足吗?你能满足他早就说出来了。
既然“有些问题现在说了也没用”,那么这些问题现在追问也没用。你何不转身找个奶茶店,喝一杯去?适当的独处更能让你清醒,计上心头,知道怎么高效挽回。
(2)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。
想想看,地球是不是依旧转动?小鸟是否依旧在雨后的苹果树上啁啾?你是否依旧可以把自己的功课或工作无限优化?
把功课或工作做好,甜蜜的奖赏会像奶油蛋糕一样静待着你。
你不是可以坚持运动,让自己身体的线条楚楚动人吗?阅读,规划,静坐,陪父母喝一杯去。
(3)、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。
做一下心理分析吧,让那个强迫的、迷失的,或者懵懂的自我安静休息。让曾经那些怨愤、迷惑、恐惧,以及离愁别绪,如烟消散。
让那个正直的、睿智的自我站出来主导全局,给事实一个准确的判断,给未来一个清晰的评估。
走出家庭影响,走出误区,你必定能再次走进亲密的交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