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婚六年,孩子三岁,我和老婆都比较单纯。
经人介绍认识,在一起相处一年多后结婚,两人的理念不一样,或者说两家的理念不同,两家经济条件差不多,我家是小康心态,生活中有点要求,她家是节约心态。在一起会为了小事吵架,如果我沉默她就在旁边唠叨很久,没什么大矛盾,但能体会到三观不合是什么感觉。
这些年和父母同住,她基本没有做过家务,而我还会主动做一些,她有洁癖但家具上却经常有很多灰尘。她父母讲话也经常颠三倒四,两家离得很近,他父母也不愿意来我家走动,我现在面对着他们一家都没有什么讲话的欲望。
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女孩,一开始也就抱着玩玩的心态调剂生活,但意外的发现两人在一起很合拍,不是那种热烈甜蜜的感觉,是平淡是宁静是能想到一起。
女孩因为家暴甚至打过胎然后离婚,但我不介意,我有强烈的想和她一起生活的感觉,我不知道离婚是不是正确的选择,我可以为了孩子苟且偷生,但是我不快乐不开心,我也能为了这个女孩离婚,但是一想到孩子就心疼犹豫,毕竟妻子并没有什么大错,人生苦短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吗?
如果不离婚,我觉得我依然会出轨,如果离婚按照现在看来我和这个女孩可以好好过日子,她很会照顾人,而且我故意制造的矛盾她也不会生气,她是先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责怪的那种人,真的三观很合。
如果和这个女孩结婚,我不知道会不会婚后会有什么矛盾,但是按照目前情况来看,我们都会积极沟通和解决,我相信会很好的!
老师,我现在该怎么办?
对于结婚多年才“情窦初开”、抛妻弃子追求“真爱”的人,往往有5种错误的劝解类型。
➊:法海型
这一派的辩论主题是:爱就是泡影,如露又如电。
法海拿着个照妖镜,你这个痴迷于色欲,猪油蒙了心的家伙,还不看看照妖镜,和你抱在一起的今生挚爱是什么?
照妖镜里豁然出现一许仙身上缠着一条蛇精的景象。
这派的说法是:所谓真爱,只是迷恋,是你的下半身作祟,色胆蒙了心。
听从你下半身的指引,只会让你精尽人亡的。
这个世界上的爱情,只是一种虚幻的泡影而已。
放下吧,立地成佛。
➋:妈妈型
这一派的辩论主题:不许伤了孩子。
你敢看着孩子说这句话吗?
你看着孩子的眼睛说:孩子,你爸爸找到了挚爱,所以我要抛弃你?
你忍心看到孩子从小生活在残缺的家庭吗?
你为了一己的私欲,毁灭了你老婆(或者老公)以及你孩子的生活,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,你就是个畜生啊。
➌:窦娥冤型
这一派的辩论主题:你要用一生还老婆的恩和债。
网上一篇文章说的是大S产后陷入昏迷的新闻。
女人一生大姨妈缠身,生孩子如此凶险,人家可是把命都交给你了,你出轨就是谋杀!
更何况不光是生孩子,而且女人的青春易逝,男人可以不断老牛啃嫩草,女人被你熬成黄脸婆了,然后被你甩了,这些痛苦你又该如何偿还?
➍:爸爸型
这一派的辩论主题:不负责的男人就不是男人。
婚姻哪有爱情,男人最重要的是责任,而不是欲望!
拜托你醒醒吧,婚姻就是苟且,生活没有远方,你都老大不小了,怎么还这么幼稚?
我跟你妈当年也是不配套,但现在不是很好吗?
男人中承诺,既然结婚了,就要坚持一生,半途而废,是他妈孬种。
➎:老司机型
这一派的辩论主题:两边兼顾。
讲个鸡汤故事:
从前有一头熊,它走进了一个玉米田……
我也是阅女无数了,关上灯,啥女人都一样,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。
妻不如妾,妾不如偷,偷不如偷不着,你犯不着为着一根玉米离婚啊?
不如两头兼顾,你要提高一些“情商”,别那么死心眼好吗?
即使有这么多掏心掏肺的“帮手”,但我们还是看到无数的已婚人士前赴后继,不惜抛妻弃子,为真爱赴汤蹈火。
为什么这么多雄辩的、有说服力的说法,还是没有办法抵御那些“飞蛾扑火”的人群呢?
因为他们使用的是道德。
但是这样的世界是不考虑“摩擦力”这种东西的。
事实上,婚姻的确不必服从道德世界的完美设想,而是要服从物理学的规律。
比起道德,物理学更牛逼,是更大的BOSS。
当摩擦力产生的时候,道德家们会高声叫喊:你不能停下来,快跑,快跑!
累的时候,不让休息;
饿的时候,不让吃饭;
想的时候,不让去想。
最后的结果是就是耗竭。
道德家们只要说一句:你必须。后面的事情就不去想了。
比如一个孩子学习不好,他们就会说你必须学习好,学习不好就打,从未想过,这个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,是因为父母的压力?老师的压力?同学的压力?还是身体有了病了?
在道德家的眼里,你就是必须不停滚动的球。
而我们解决这个世界上的所有难题,无非就是用这几种途径代谢:
➊压抑:假装问题不存在。
➋转移:用一个问题覆盖另一个问题,比如把婚姻问题转化为工作问题,或者相反。
➌解决:正面解决问题。
➍接受:从存在的角度,接受自己的局限和这个世界的局限。
很多人学佛,经常没怎么学就忽然“大彻大悟”了:放下,放下,快他妈的放下!
为什么放下啊?
放下你就可以得道,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。
爱都是虚幻,所以你就苟且吧。
其实,这是压抑,不是放下。
压抑其实是不接受麻烦的痛苦的过程,试图开个穿越之门一下就蹦到所谓的“乐土”,最终还是试图忽略摩擦力,试图营造出永恒的无摩擦力的世界。
这不是放下,而是妄念。
而接受,其实说的是我们可以面对我们的欲望,面对摩擦力本身,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,在黑暗中穿行,与黑暗可以并处。
这样的境界,的确是大部分人达不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