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我发现我抱怨的内容,语气,神态和我的家人一模一样的时候,我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上窜上来,深深地无奈与悲哀,终生难忘。”
“我一边因为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痛苦不堪,一边却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!然后陷入自责。”
原生家庭带来的最大痛苦,就在于它为我们制定了一个难以跳出的模板,让我们变成了“自己最讨厌的人”。
原生家庭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形成一些内在模型,这些模型就是日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伴侣关系。
如果不去解决我们和原生家庭的恩怨,我们很有可能会在自己的人际和婚姻里重演这个模式。
重演的方式无非是四种,自己扮演父母、自己扮演小孩,或者自己扮演一个相反的父母,自己扮演一个相反的小孩,或者跟对方一起对调。
你在原生家庭里,与父母的关系分别是哪一种?在你的情感关系中,你又复制了哪种模板?
第一种:被剥夺的小孩vs.自私的父母
有的父母会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自己吃,不给孩子吃。
有的父母只在乎自己的想法,不在乎孩子的想法。
比如,过年了,孩子好不容易有点压岁钱,父母说“我帮你存起来”,可是等孩子需要用钱向父母要的时候,父母却勃然大怒,痛骂这个孩子不懂事。
这些情况下,孩子会感觉父母是非常自我的,好像想要从自己身上获得些什么一样,就像被剥削了。
第二种:失控的、愤怒的小孩vs.无能的父母
这样的家庭里,父母花了很多钱让孩子学钢琴,但孩子突然就说不想学了,那么爸爸妈妈很可能敢怒不敢言。
看起来小孩被“溺爱”的不行,在家里有很大的权力,但孩子依然会很愤怒。
愤怒在哪里呢?
就是他感觉到自己没有人可以依靠,所有决定都要他来做,但是他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。
比如一个小孩在十几岁的时候,他的爸爸问他:“你告诉爸爸,爸爸该不该离婚?”孩子怎么能知道他该不该离婚呢?他会觉得爸爸怎么那么懦弱,这么大一个人还要听小孩的。
第三种:被控制、被激怒的小孩vs.控制型的父母
这样的小孩往往要经常面对一种权力斗争。
比如说同样是学钢琴,他所面对的是妈妈天天拿根小棍坐在他旁边,哪里弹得不好就打他一下。
而这个小孩不只是在练琴上,他在所有方面都被控制,就会从小就变得非常的愤怒,因为无人倾听他内在的声音,他有很多需要不能被满足。
第四种:X兴奋的小孩vs.阉割型的父母
X兴奋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,并不意味着一定与性有关系。
X兴奋的小孩是指这个小孩非常活波,兴奋,有表演性。他可能很闹腾,很抓人,动不动就喜欢给别人表演节目,可能很早开始追求别人的关注度,通过一些语言、非语言的行为或者动作,让别人觉得他很特别。
这种孩子的家长有可能是非常压抑的,整天皱着眉头,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闹,这么显摆,没完没了地招人烦呢?
举个《红楼梦》里的例子来说,有个丫头叫小红,特别能说会道,很会来事,八面玲珑,非常懂得察言观色。
王熙凤就夸她:“林子孝两口子(小红父母),都是锥子扎不出一个屁来的。我成日家说,他们倒是配就了的一对儿:一个‘天聋’,一个‘地哑’。那里承望养出这么个伶俐丫头来!”
所以,阉割型的父母指的就是非常压抑、沉默的父母,非常不鼓励一切和快乐、开心的行为和语言的父母。
在一个很压抑的家庭环境中,会成长出两种类型的人——认同的和反认同的人。从本质上来说,认同和反认同都是认同,只不过是父母哪一面的问题。
阉割型的父母虽然会在意识层面压抑孩子,在精神层面打压孩子,不让他这么兴奋,这么人来疯,但是在潜意识的层面,他们可能跟别人抱怨说:“你看我们家孩子多讨厌。”可他说话时的整个表情是很兴奋的,炫耀的。
这也就是说,他们人生的希望,他们所有的期待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,他们在内心里是期待孩子去实现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的。
很多压抑的父母其实会非常渴望去追求欲望的生活,可是在他们的人生经历里,这种生活是不被接纳的,所以他们可能就会养育出一个非常追求欲望的小孩。